首页 » 黑客新闻 » 黑客罗宾汉–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亚桑杰的传奇
黑客罗宾汉–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亚桑杰的传奇
新闻背景:7月26日,专门揭露白宫机密和丑闻的“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长达20万页的9万多份美国军方机密报告。一时间,驻阿美军滥杀平民、掩盖塔利班获得地对空导弹等种种残酷和肮脏跃然网上。有人说,“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亚桑杰是民主的英雄,是黑客中的罗宾汉,而包括五角大楼在内的大多数人,则更倾向于把他看成是威胁国家安全的恶魔。
他走得很快,步调整齐一致,甚至还没来得及跟房间里的人打招呼,便迫不及待地按住他那台黑色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键。
2010年5月21日,“维基解密”创始人兼主编朱利安·亚桑杰在澳大利亚悉尼。
2010年7月26日,“维基解密”张贴出大量驻阿富汗美军的保密文档,揭出不少阿富汗战争的内幕。
这是一台简易、便宜的笔记本电脑,但全世界的情报机构却不惜花重金想看看里面的内容。电脑的主人是朱利安·亚桑杰。他刚刚从斯德哥尔摩回来,在布鲁塞尔作短暂停留。事实上,在这之前的两周,亚桑杰一直是被通缉的对象,而他的生活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逃亡了。
两周前,就在亚桑杰按照行程准备在纽约一次会议上演讲时,5名美国国家安全局特工打算去“拜访”他,不过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律师告诉亚桑杰,美国政府的其他安全部门也很有兴趣找他谈话。后来,亚桑杰无奈取消纽约之行,选择继续待在英格兰。
一个任何人都可以泄密的网络平台
2007年,亚桑杰创办了互联网平台wikileaks.org(又称“维基解密”),经常揭露一些政府和企业的腐败行为,但它自己却“深藏不露”,外界既不知道它的总部在哪,也不知雇员是哪些人。
这个全球性的“泄密机器”不受传统的记者规则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用户可以通过表单匿名上传材料,“维基解密”随后将这些保密文档首发报道。过去,“维基解密”曾公开过美国前副总统候选人萨拉·佩林的电子邮件、前肯尼亚领导人丹尼尔·阿拉普·莫伊的腐败丑闻以及美国在关塔那摩湾拘留营的机密文件。当时,网站的访问者多为内部人士,但是当年4月亚桑杰曾邀请华盛顿全国新闻俱乐部的记者观看一个视频,“维基解密”从此名声大噪。视频的内容是,2007年一架美国的阿帕奇直升机在阿富汗发动致命袭击,造成12名平民死亡,其中还包括两名路透社记者。杀人事件发生后,路透社曾想方设法得到视频的副本,最终未能如愿。没想到亚桑杰却神不知鬼不觉地得到了这个杀人视频,这也是他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独家新闻。
对一些人来说,亚桑杰和他的工作伙伴是争取完全自由的信息和对抗任何形式审查的新闻英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则是叛国者。从美国当局的角度来看,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的亚桑杰是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五角大楼甚至以书面形式作出这样的判断。早在2008年,美国便把“维基解密”视作严重的安全问题,并讨论如何给予致命打击。当然,这个讨论的文件也最终流传到亚桑杰手中,并最终在“维基解密”网站中公布出来。
自那时开始,就有人开始为亚桑杰的安全甚至生命表示担忧。瘦高的亚桑杰有一头雪白的头发,皮肤也苍白得和这个夏天并不怎么相称——很大原因是因为他最近几周都在准备下一个石破天惊的项目,所以在白天很少到室外去。
7月26日,在英国《卫报》五楼的办事处,亚桑杰向《卫报》、《纽约时报》、《明镜周刊》全球三大媒体同时公布了9万多份驻阿美军秘密作战纪录、档案和录像,其中大部分是“机密”文件。按照亚桑杰的说法,这些文件不仅会改变人们对阿富汗战争的态度,更会让人们对整个现代战争进行重新思考。
由于亚桑杰公布的文件中包含许多机密的情报信息和军事官员的名字,所以战争文件公开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亚桑杰和“维基解密”的这种行为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新闻行为吗?抑或是以间谍手段获取机密并公之于众伤害驻阿部队的非法勾当?
建造启蒙灯塔的天才流浪者
“维基解密”和其他类似网站的存在改变了政府和企业处理敏感信息的方式。告密者一直都存在,公司或政府机构中的雇员时不时会向新闻机构揭露腐败和滥用权力的丑闻,但是将存放在USB闪存驱动器中一个如此庞大的数据库在互联网上公布,则是一个新现象。
那么,“维基解密”是一个新的启蒙灯塔,还是对国家民主构成的威胁?“这些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把信息公布在网上而从来都不为此负责。”在回应2007年直升机射杀阿富汗平民的视频事件时,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曾这样表示——似乎,还没有哪一个美国政府官员看上去如此无奈。
直到今天,“维基解密”依然没有总部,甚至没有街道地址,只有一个墨尔本大学的匿名邮箱,亚桑杰和一名自称丹尼尔·施密特的德国人是仅有的两名曾公开露脸的“维基解密”成员。在伦敦的会议上,“维基解密”对个体活动的依赖昭然若揭,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亚桑杰和他的那台黑色的笔记本电脑。也就是说,对手必须认真谨慎对付这个39岁的高智商自信男人。
而亚桑杰则更痴迷于研究阿富汗战争的数据库。他穿着皱巴巴的夹克,一件T恤、短裤和破旧的网球鞋。胡子拉碴的他看起来好像已经连续睡了两个晚上,身边的人善意地提醒他说:你需要去休两周的假期了。
但亚桑杰并没同意,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来回穿梭,偶尔停下来用深沉洪亮的声音说几句话:“我们需要一个函数把事件按重要性排序。”不久后,网站安装了一个过滤器,允许用户根据信息的重要性进行搜索。亚桑杰将伤亡人数看做是信息重要性的首要标准,数据库还可以根据时间和地点来搜索,每一个事件都在阿富汗地图上标识出准确地点。这简直就是阿富汗战争的多媒体展示。
“哈,太难以置信了。”亚桑杰突然大声叫喊,他发现可以用一个短语来形容战场上的现实:“生命体缺失”,其实就是“死亡”的意思。亚桑杰很喜欢战场语言,他曾称2007年的巴格达直升机事件为“间接谋杀”。据亚桑杰描述,使用类似于这样的短语的目的是为了展示战争带来的“附带伤害”,并希望其永远不再发生。
上世纪90年代,亚桑杰开始有了“维基解密”计划的想法,并在1999年申请了域名leaks.org。对他来说,现在社会的基本准则是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地传播信息。经验告诉他,哪里有秘密,哪里就有坏事发生,因为处于权位中的人群倾向于用秘密保障他们的利益。
消息人士说,当网站收到线人提供的信息数据时,“维基解密”会问对方为何认为这些信息是有政治或道德意义的。“我们的准则是水晶般透明的,如果他们得到满足,我们就公开。”亚桑杰说,“‘我们’指的是谁?最后总要有人负责,那就是我。”
1971年,亚桑杰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一个艺术世家。父母早年离异,母亲改嫁后,婚姻也以失败告终。当母亲带着亚桑杰从第二任丈夫那里逃离并不得不用假名生活时,这种打击对亚桑杰来说是灾难性的。他过着游牧式的生活,据说曾在40多个不同的学校读过书。
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互联网石器时代”,亚桑杰就对计算机和网络展示了极大兴趣。在成功进入企业和政府网络并打入美国军方的计算机系统后,亚桑杰在墨尔本的黑客社区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所在的黑客小组自称“国际渗透分子”,曾在线监控澳大利亚联邦警察的案件调查,最终亚桑杰因黑客行动被判处罚款和缓刑。在被判刑时,尽管亚桑杰还很年轻,但他已经有了一个年幼的儿子。接下来的几年内,他痛苦地卷入与孩子母亲的监护权之争,导致政府机构也插入此事。
“我们现在仅仅是在山脚的大本营”
那么,“维基解密”的成立是一个受到伤害的天才黑客的复仇之举吗?当亚桑杰谈到“敌人”时,他指的是不是就是政府?这些都是记者们经常丢给他的问题,而亚桑杰就像反感那些被标注成“机密”的官方文件一样反感这些。对他来说,“维基解密”是一个改造传统媒体技术的项目,他希望用户可以用新闻的眼光对私密文件保持自己的看法。眼下,亚桑杰和同事们对“维基解密”的发展非常满意。数天前,这位澳大利亚人在伦敦发表讲话,与此同时,合作者施密特在德国汉堡发言,两人都博得热烈的掌声,他们还在去年一起赢得“大赦国际”颁发的奖项。
但是自5月29日以来“维基解密”就艰难地生活在巨大的阴影下。这一天,22岁的美国士兵布拉德利·曼宁在伊拉克前方作战基地被捕,并被关押在科威特的一所军事监狱。美国军方认为他在2009年11月19日和今年春天向“维基解密”提供了巴格达事件视频、美国国务院的秘密演示文稿以及多达15万份的秘密外交电报。美国军方指控曼宁非法传播,如果被定罪,曼宁可能面临最高52年的监禁。
5月21日,曼宁曾和一位名叫阿德里安·拉莫的美国黑客进行互联网聊天,《连线》杂志公开了其聊天内容。曼宁在聊天中不仅承认向亚桑杰泄露视频,而且还将自己花费一年多时间搜集的军方机密数据传给了亚桑杰,目的是要披露阿富汗战争的“真相”。曼宁甚至承认自己曾潜伏到美国中央司令部的计算机。
在聊天中,曼宁透露自己是如何将那些秘密信息带出工作场所的:将一张标签是“Lady Gaga”的CD插入驻伊美军的电脑中,给人制造一种将音乐光碟带回家的假象。据曼宁描述,他装作一边听着Lady Gaga的《Telephone》,一边嘴唇跟着哼哼的样子,就制造了美军史上最大数据泄漏事件。
在聊天中,曼宁多次提到“维基解密”和亚桑杰,他还透露自己对当地局势和美军的强烈不满。最终,拉莫将聊天记录提交给FBI,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拉莫表示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关注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不久后,曼宁即被逮捕。
曼宁的案件让“维基解密”和亚桑杰面临十分微妙的局面。那么,亚桑杰又如何看待这起事件?“如果我们相信这个指控,那么曼宁就是被一名与‘维基解密’毫无关联的电脑黑客出卖的。很遗憾,我们不能挽救自己人。”一些观察家猜测,曼宁还是“维基解密”其他有关阿富汗机密的来源。对此,亚桑杰说:“我们从不知道曼宁是我们的信息来源,系统架构决定我们不会知道消息来源者的身份。”
既然如此,“维基解密”又为何主动为曼宁提供法律援助呢?“我们必须帮助所谓的信息来源者。我们应该记住的是:无论曼宁是不是‘间接谋杀’视频的提供者,是不是直接或间接与我们揭露的信息来源有关,他都是因为宣称为我们提供了私密信息而被拘留的。”
曼宁被捕后,亚桑杰也消失了几个星期,律师建议他不要前往美国。“我们接触的一个消息来源说,我很可能会以间谍同谋者的身份被指控。”这也就是亚桑杰匿名隐藏在伦敦一家酒店的原因。过去几年来,这样的事情他经历过不少,从肯尼亚到冰岛,他曾游历过世界各地。但亚桑杰从来不缺乏支持者,无论他在哪里避难,都能得到当地人的极力支持。
支持者们也时刻保持警惕状态。当几周前著名的互联网社区程序员雅各·阿贝尔鲍姆在纽约发表支持亚桑杰的演讲时,他甚至在演讲后雇佣了很多人扮成自己的样子,自己则带着护照、一些现金和《美国人权法案》副本直接赶赴机场飞往海外。
“维基解密”在德国的代表、仅次于亚桑杰的二号人物丹尼尔·施密特的行为更是变得小心谨慎。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他小心翼翼地环顾四周,观察是不是有人在偷听他们谈话,并表示坚决不能让外人拍到他和记者在一起的照片。32岁的施密特身材细长,留着小胡子,戴着角质架眼镜。他是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在进入“维基解密”之前在IT安全部门工作。据称,一个名为“维基解密之友”的机构将于今年在德国成立,施密特负责制定一个小册子鼓励人们向“维基解密”泄漏信息,他希望志愿者们能在德国议会大厦和国防部门前发放,并考虑在地铁里做广告。
亚桑杰和施密特说,“维基解密”还有堆积如山的未公开秘密文件,而公布有关阿富汗战争的9万多份机密仅仅是个开始。“如果用登山作比喻的话,我们现在仅仅是在山脚的大本营”。说着,亚桑杰按住那台黑色笔记本的关机键,随后把它装进炭灰色的背包中,急匆匆走出了房间。